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育委员
 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文化交流 > 民间艺术
冯骥才:中国的口头文学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
 时间: 2014-03-14  点击: 来源: 新华网

 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“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(一期)成果演示会”日前在京举行。该数据库现已完成录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,包含116.5万篇(条)神话、传说、史诗、歌谣、谚语、歇后语、谜语、民间说唱等,总字数达8.878亿字,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口头文学收集的原始资料,堪称一部手掌上的“民间四库全书”。

 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,是近百年来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田野普查的结晶。中国民协在60年间,先后组织了200万人次在全国2800多个县进行口头文学的普查、搜集、记录工作,并积累了近百年的成果,获得了巨量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。这些资料大部分为手抄本、油印本、铅印本,都是原始记录,附有讲述人情况(身份、年龄、性别等)、记录人与记录情况(记录人身份,记录时间、地点等),符合记录民间文学的国际惯例,具有高度的科学性。

  不过,这些搜集行动最终只出版了省级口头文学集成著作,绝大多数县级传说、故事等虽然被采集回来,却没有机会公开出版。未能出版的原始记录,大部分还以手抄本、油印本、铅印本等非常原始的方式保存着。

  为了将这部分沉睡的资源唤醒,2010年12月,在民间文艺家冯骥才的倡议下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了中国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。该工程由中国民协与汉王公司合作,将这些原始资料中的图片、文字全部数字化,并扫描每一页记录的原始页面,汇成一个数据库。数据还提供按地区、按故事主题等多种检索方式,方便使用者利用这些资源。例如输入“女娲补天”会得到1160多篇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它的不同讲述。

  在民间文学领域耕耘了60年的“老兵”、数据库专家刘锡诚介绍说,数据库的主体是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20年间搜集到的口头文学资料。“20世纪最后20年是随时处在流变之中的,民间口头文学也像滔滔逝水随着时代、社会的变迁而嬗变。以数字化方式较完整全面地保存这20年的中国民间口头文学,就留下了这一风云激荡的时间段里民间文化的活态样相。”刘锡诚说。

  冯骥才表示,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,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。口口相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,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。但口头文学是无形存在的,易于丢失,尤其是在固有的城乡形态正在解体的当下。他希望,在数字化之余,还能把这项工程以图书方式面世,使这五千年来一直无形存在的口头文学,真正进入中华文明的殿堂。(宣如)

 
 
上一篇:首期“网络舆情管理师”研修班招生简章
下一篇:乔杖子剪纸:传承百年的剪纸手艺 图
 
瓷中珍品:北宋黑釉油滴碗
申遗成功是大运河保护和开发的新起点
八大国家非遗项目亮相北京民族文化宫
“中国摄影家眼中的纳米比亚”摄影展登场北京
黄河壶口风情唢呐艺术团将赴台演出
面塑《牡丹亭》人物惹人爱 图
乔杖子剪纸:传承百年的剪纸手艺 图
冯骥才:中国的口头文学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
 
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| 京ICP备12021204号-1
版权所有:365足球比分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2号恩菲大厦817-821号 邮编:100038
Copyright © 2010 - 2020 www.paidu01.com All Rights Reserved